对话20位顶级投资人:关于2021的创业、投资、危与机,我们只能帮你到这了|氪记-pg电子游戏平台
和投资行业的未来人一起理解未来。 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尾巴,万千年轻人再次上山下乡,在二三线城市点燃了社区团购战场的滚滚狼烟。谁能想到,中国商业最焦灼的战场,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千团大战时代。新经济笙歌十年,犹如幻梦一场。
这简直像是一个时代的隐喻。
2020年又是如此奇绝。一个或许已是陈词滥调、但我们认为仍有必要强调的观点是:在新经济领域,2020年是一个破坏与重建同时发生的关键年份,是许多年后我们回想起来,也会称之为一个分水岭式的结界。
人们没有意料到这一年的唐突。在我们的2019年终盘点中,即便是投资人们最悲观的的答案,也很难预测到这一年如疾风之遽变、骤雨之动荡:新年伊始,疫情黑天鹅按下全球经济列车暂停键,二级市场嗅到危险,美股猝不及防一个月四次熔断,“大放水”时代接踵而至。
人们也没有意料到这一年的暗含壮美。下半年后,中国创投生态如火如荼地恢复,“最好的时代”匆匆接替“最坏的时代”走到台前:一级市场估值水涨船高;股市拉起陡峭的抛物线;一度趴落在谷底的蔚来汽车在年末收官之日市值翻11倍;中国vc/pe投资人的退出高达12959亿人民币——创下十年新高。
这正是未来令人惊狂之处。敢于预测未来的人需要的不仅是智识,更是勇气,是相信未来会来的底层信念。根据惯例,我们邀请到20位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投资人共同完成这份艰难任务。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你将在今年的“氪记”中看到一些或许并不熟悉的面孔。
如何定义“他们”可能有很多的角度,但我们的初衷是:让投资行业的未来人帮助我们理解未来。所以,这二十人不仅拥有相当的基金运营管理经验(他们大多是合伙人),也要长期扎根在投资一线,对市场冷暖拥有直接的体感。是的,他们是既坐指挥舱又坐驾驶舱的人。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关于一些具体的话题——比如变化中的资本流向、新旧基金交替、泡沫中的价值皈依,以及更多创业者关心的热门赛道:社区团购、消费品牌、企业服务、新科技等等,他们都会提供一些并不流俗的观察。36氪也试图和他们聊了一些更个体的问题,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个人、投资与未来世界的。
最后,感谢每一位受访的投资人。他们是(按拼音顺序):真格基金合伙人戴雨森、万物资本合伙人顾旻曼、红杉中国合伙人郭山汕 、高瓴合伙人、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 xvc合伙人胡博予,高榕资本合伙人韩锐 ,泰合资本合伙人蒋科,idg资本合伙人连盟、云锋基金合伙人李娜、启明创投投资合伙人唐艳旻、bai资本董事总经理汪天凡、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五源资本合伙人袁野、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朱嘉、绿洲资本合伙人张津剑、渶策资本创始合伙人周凌霏、dcm合伙人赵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张予彤、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星辰和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张沛元。
一级市场:泡沫、越界与头部时代 1、募资稍回暖:谨慎求变的人民币,积极入华的美元 尽管在2020年可谓大交易频发之年,但宏观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一级市场自身依然没有逃脱“资本寒冬”时代。 有两个显性指标:2020年前11个月,新成立基金数量较2018年同期下降了52%;基金的认缴规模较2018年的跌幅也高达29%。 2018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资管新规落地,延宕四五年之久的人民币基金狂潮渐儿偃旗息鼓。但事实上直到如今,中国资本市场依然蜿蜒行进在资管新规的延长线上。另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疫情影响,基金的募资活动——尤其是对新基金而言——必然受阻。 尽管政策对政府和国有资本出资有收紧之势,转折也在悄然发生。 一方面是保险资金出现松动:11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确取消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同月,泰康投资发起成立规模为12亿的泰康乾亨创新股权母基金,主要关注vc阶段基金管理人。另一方面,2020年至少有三支国家级的母基金宣告成立,包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合计总规模达1500亿元左右。 这是一组具有标志意义的信号:国家层面在鼓励用风险投资的方式来帮助市场化经济更好发展。 当然,此类资金也对基金的风控、资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蚁资本张沛元观察到,人民币lp在向专业化和机构化发展的同时,其诉求也越来越清晰,“评判标准不仅仅看业绩,也会考虑到投资的整体配置”,“回归本源,是我们对2021年募资预判的关键词”。dcm赵磊认为,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对于不少人民币lp而言,回报并不是对gp的第一考量”,更多人民币资金将会集中在国资背景的机构手上。“对于很多募集人民币的机构而言,未来都更加挑战。”万物资本顾旻曼判断,2020年人民币lp的新趋势将对头部基金带来更多利好。 美元方面,伴随2020年全球股市先抑后扬,美联储近乎“无限制”地释放流动性,不少一线gp都和xvc胡博予一样感受到今年募资中出现一个鲜明的信号:美元lp投中国更积极了。“好多以前没见过的,没投中国的lp专程跑来或找人介绍。” 比如:高榕资本第五期美元基金及新一期人民币基金完成超100亿人民币募资;启明创投第七期美元基金完成12亿美元募资;dmc中国前后完成7.8亿、1亿美元募资。 胡博予认为,疫情背景下,中国具有“网络效应的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在进一步放大,“在效率优化这件事上,中国已经在全世界的顶端”。光速中国朱嘉告诉36氪,短期内美元仍然不会式微。“国内现在有多种灵活机制,能使得美元基金在国内的投资有同样上市的机会和合理的退出机制。这些都是让美元基金在国内可以持续良性发展的很重要的基础。”
2、估值疯了:是周期,也是泡沫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认为2020年是vc/pe投资市场最差的年份,因为投资机构出手次数创下近三年新低,金额超10亿美元的交易量直线下降。但它又是2018年以来最好的年份,在充满悲观犹疑情绪的上半年结束后,下半年的创投行业似乎瞬间“梦回2014”,尤其是这些领域令人叹为观止的估值飞涨——芯片半导体、消费品牌、创新药等多个赛道争抢项目的火药味异常浓烈,“没时间尽调,谁先打钱谁投”成为每天都在上演的奇谈。 经纬中国王华东认为,如今全球利率都很低,疫情后尤其明显,这种现象正逼迫投资者去追逐优质标的,而优质标的是稀缺的,这就使得原本拥挤的交易更加拥挤,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非常夸张地前置”。真格基金戴雨森说:“钱多而优质资产不多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头部项目很贵,并且被抢得很快。” 泰合资本合伙人蒋科向36氪分析,除二级市场的示范效应外,2020年部分企业高估值背后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一,疫情对消费、企业服务、医疗带来长期、确实的基本面改变,也同时带来了短期概念追捧;第二,过去两年资产管理行业“主动化、净值化”、“非标转标”的趋势,以及注.册制落地,在退出难门槛和回报两个方面给机构带来了长期的结构性利好和短期的估值红利;第三,美元资金成本大幅降低、中国底层资产增长较高,加之消费等领域的资本流入限制相对较少,估值抬升也就更明显;第四,机构、投资人本身的微观行为,包括目标变化和竞争态势,也会造成估值的推高。 “当前投资机构的fomo(fearof missing out)情绪较高,支付的更高溢价包含了对miss头部项目风险的定价。我们和投资人交流发现,其实大家也都能感知到估值的压力,但是当音乐停下来之前,the show must go on。”蒋科认为,当投融资行为中的博弈因素放大时,估值偏离基本面的情况会相对容易发生;而当市场不确定性升高时(头部项目的超额回报可能很高),风险投资本身蕴含的看涨期权价值就会提升,出手看牌的代价更小、意向更强。 在2021年,普遍的高估值是否还能持续? 投资人们的普遍态度比较乐观。“没有永恒的估值模型,只有时代的估值模型。”绿洲资本张津剑告诉36氪,目前全球货币宽松加上市场的不确定增加,溢价会长期出现并加强。黑蚁资本张沛元也认为,目前在真正优质的资产身上不存在显著的泡沫,这些资产的赛道长期空间和公司的护城河是可以支撑其估值的,长期也会给投资人带来合理的回报。周凌霏的判断是,今年医疗、芯片等行业估值提升是一个周期性的结果。“会有一些企业可能在此刻估值虚高了,但是扎实的好企业永远都是好的。”就像基金行业的“二八定律”一样,资本会向真正的好公司聚拢,下一轮也许会有更高的估值。 但在dcm赵磊看来,一个好的公司不代表一定是好的投资标的,当其估值远远超出了实际的内在价值,作为投资的机会来讲就是不好的。张星辰也提到了类似观点:“二级市场的情绪超出了其应有的估值,再去追就是不理性的。”他以to b投资领域为例:“当我们从微观层面观察到硬件、软件和应用层各类创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在未来一个比较长期的时间里,投资人对于科技变革还是比较乐观的。同时有一个前提,投资人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市场比较火热和高估值的状态,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坚持去寻找那些更持久、创新的东西,去追求长期的变革。”
3、vc/pe群战:基金们分陕而治的时代彻底终结 在2020年开端,或许很少有人会意料到:在众多消极因素叠加的一年里,二级市场会成为拯救整个一级市场的天外来客。 泰合资本合伙人蒋科告诉36氪,美元的宽松货币政策,叠加大部分经济体实体经济活动的停滞,资产价格上扬是大概率事件,包括私募股权、股票、黄金、比..等都出现上涨的情况。“二级市场ipo的赚.效应以及对标公司价格上涨带来的示范效应,也会传导到一级市场。” 然而,估值的传导只是一方面,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本市场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2020年2月,高瓴资本发布“致创业者的一封信”,宣布成立百亿规模的高瓴创投,杀入vc阶段;外媒报道称,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的文件显示,2020年8月,红杉中国成立了红杉中国公开市场投资基金(sequoia china equity partners),这支拥有独立团队的新基金有着明确的使命,投资于二级市场、全球公开交易的股票。这两家在中国同负盛名的顶级投资机构通过加大布局弥合着一二级市场间的界限,使“市场间的联动”使口号成为现实。 与之同步发生的,是整个中国一级市场的群战时代。随手几例:老牌pe天图资本、弘毅投资、春华资本相继成立创投品牌;而高榕资本、源码资本也相继募得了大额基金,后者甚至已明示将发力成长期投资。 除了顺应周期赚取可观收益外,市场间联动背后长期的逻辑不难理解。 经纬中国王华东认为:“以前后期基金不投早期,因为早期风险太高,下判断的成本太高,不如在后期已经得到了筛选,再去投那些更可能成功的后期项目。但如今早期项目越来越贵,非爆款项目ipo后的收益却没有变得太高,以前的空间被压缩了,使得后期基金有动力往前做。” “过去一二级是分开的,二级卖二级的股票,一级赚上市前的钱。如果说,本来在二级市场能够赚3倍,现在在一级市场还能再赚1倍,投资者就可以接受在二级市场只赚2.5倍。”万物资本顾旻曼认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资本市场马太效应的一个佐证。 “混合型的基金在一、二级市场都有更高的风险承受力,意味着,一级的时候可以更猛,二级的时候出手可以更坚决。这对于单资产..的公司来讲,会有更大的压力,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4、新基金青黄不接:有历史阶段的必然,但长远可期 某种程度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头部机构正在呈现出更极尽的马太效应。而与之同时发生的是,新基金却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景象。 从数据上来看,过去两三年内成立的新机构确实在急剧减少——2020年,新成立基金数量更是呈现出近5年的新低。当然这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双创”和它带来的lp阵容扩容机遇实在千载难逢,而基金裂变本身也有自身的周期性。 云锋基金李娜认为,投资机构间的“二八定律”会成为长期趋势。未来会是一场与机构品牌、团队战斗力及稳定性、募资市场持续口碑、aum(资产管理规模)相关的“综合性竞争”。 王华东告诉36氪,不仅是vc,各行业都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头部效应,现在各个细分领域里第一名的体量,可能比第二名、第三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高,距离也还在拉大。早期投资真正最头部的竞争也就10-12家,但未来这十几家机构能获得90%以上这个行业的综合收益。“现在已经不是二八定律,而是非常明显的一九定律。” 但从长远来看,新基金依然会不断诞生,只是若没有突发的历史机遇的话,大概率是以“低频”为常态。而这些机构大多必须通过在投资阶段、专注赛道、投后资源等多个方面寻求差异化打法,才能在中国大基金们林立的情景下突围。 绿洲资本张津剑表示,只要“创新”在,围绕创新的配套服务(包括vc\pe)都会随之更迭,这个行业会持续涌现新的业态和机构,“就像春暖花开一样,这一季冬天来得早一点、冷一点,但春天总会来的”。 黑蚁资本张沛元提出,衡量一支基金的价值应回到业绩基本面。“业绩是多维度的,比如覆盖度、财务回报、现金回款速度、命中率等。但其对于一支专业型基金来说,基于行业理解和研究的超前判断力永远是最核心的能力。” 在万物资本顾旻曼看来,“离产业近、离后期投资机构近、离年轻人近、离科研和产研近”是自身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新的vc肯定会持续诞生。就像人群更迭一样,年轻的力量也在诞生。只要有创业公司的机会存在,vc的机会就存在。”
热门领域行将何处 1、消费生活:社区团购仍有创业机会,零售渠道亟需规模扩张 2020年最引人关注的战争是什么?毋庸置疑是:社区团购。 在这里,我们目睹了万千年轻人争相“下基层”的奇幻故事,原本只是零星布局的巨头们如同一夜回到“千团大战”时代。真格基金同时是兴盛优选、十荟团以及同程生活三个社区团购赛道主要玩家的天使/早期投资机构,戴雨森告诉36氪:“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投资这三家公司的时候,完全是本着投人的逻辑去看的,(公司)当时也不是都在做社区团购,没想到三个优秀的创业者最后殊途同归了。” 从逻辑上推演,巨头的下场几乎是必然的:“社区团购处于阿里、拼多多、京东这类商品电商和美团这类本地生活服务电商中间的渗透地带,因此对于巨头而言既是进攻也是防守。”蒋科说。 不过,这桩生意对巨头的战略作用仍处于假设阶段。“接下里的几个季度里,这个假设会经受考验。”汪天凡认为,烧钱抢市场未必是明智之举,“这是一个前端利润只有小个位数百分点的零售业务,没有敬畏之心,是很容易把自己烧死的。” 在巨大压力下,部分创业者开始寻求被收购,但真的没有守土成功的可能吗?事实上,在当下的战局焦点——生鲜买菜上,巨头的优势可能并无法在短期内直接复用,在不同城市的落地更是千差万别。蒋科表示,从专注服务一个地区起手的创业者,还是有机会在主场和全国作战的巨头进行差异化竞争,尤其以北上广深以外地区为大本营的创业者,“只要更好地深耕本地、构建壁垒,还是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优势”。 简而言之,这是无法一招鲜吃遍天的生意,目前看来会是列强割据而非一统天下。创业者们即使只在1-2个地区打透用户、掌控供应链,同样足以支撑百亿美金的公司。郭山汕同样看好非一线城市的发展潜力,他表示,长沙武汉西安等内陆主要城市的本地消费能力惊人,消费模式和消费服务创新非常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观,房价相对合理,外省物资进入的流通成本低,接下来值得长线关注。 消费生活的另一重镇是:零售渠道。在2020年,线下零售犹如四面开花——kk馆、调色师、wow color、harmay、ba饰物局等集合店在过去两年被资本青睐,且逐渐成为新品牌的孵化器。 张沛元认为,相较于上一代渠道,新选手真正的迭代表面在于自助式、仓储式的商业模式,内核则是向消费者让渡话语权。“新一代消费人群更知道自己要什么、自信心更强”,这是当下新消费的底层逻辑变化。 相比品牌,零售渠道的好处是更加“赢家通吃”,但风险也更高。针对这个问题,王华东希望用“重视业态模型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来解答:“大多数渠道品牌在早期业务模型很难稳定,复制能力就会受限,甚至扩张越多亏损越多。因此重要的依然是模型打磨了多久、认知能力有什么边界、对上下游的整合能力处于什么水平。” 不过,以上列举也只是大消费的部分板块。2020年是属于整个消费行业全面开花的一年。根据idg资本连盟的定义,所谓消费,包括了一切能够吸引人们愿意去花钱以及投入时间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市值最高的消费公司应该是苹果,但大家却不太把苹果当作一只消费股。“同样道理,传统汽车无疑是大家理解的消费品,但新势力造车却不是;到线下培.机构报班是公认的消费行为,而在线教育、知识付费却未必是。”连盟说,这些都属于idg定义的大消费赛道,其中他们特别看重“初心正、产品牛”的团队。
2、新品牌:高估值并不意味着泡沫,技术赋能产品力是财富密码 之所以要将“新品牌”独立于“消费生活”而单独成章,足见这个领域在2020年的不可思议。 投资人们在2020年“全员消费”的转向,将这个已经火热了两年的战场烧至白热化。投资人们都提到一个共识:渠道、营.、供给的创新和成熟终于在这一年交汇,素有抗周期之美名的“消费品牌”再一次迸迸发出时代机会。 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头部公司估值不断攀高、甚至大有泡沫之势时,投资人们却普遍在期待更大的风浪——泡沫确实存在,却仍可对不会震荡跌破的“那个”下重注。 胡博予表示:“历史经验证明,特别优秀的创始人和商业模式,即使一时透支估值,从长期视角来看,仍然会给投资人带来理想的回报。”不过,汪天凡则提醒要注意预期与现实的差异。也就是说,别投到那个“会碎的泡沫”。 除了财务上的回报,投资人们对新品牌的热情也来自于强烈的民族情怀。周凌霏感叹道:“大家都有一个全球化的本土品牌梦,没道理中国不会产生自己的欧莱雅、爱茉莉。”李娜分析:“现在国内市场的环境是天时地利人和,全球最好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最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最聪明最勤勉的创业者层出不穷。我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个国潮风,而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础设施到位后,产品力成为竞争焦点。李娜发现, 这一代脱颖而出的品牌有个共同点:把产品力和用户价值放在一个特别高的优先级上。“没有一家是可以拿着过去十年不迭代的产品形态来赢得十年后的消费者,一定是产品进行了巨大的迭代和升级。”李娜说。 周凌霏也认同这个观点,她这一年看消费品的心得是:..、渠道的红利面向所有人,但唯有能洞察消费者的品牌,才能在退潮后站住脚。而这一点的秘密往往来自对信息和数据技术的运用:“无论是抓取关键词、ab test、精准投放,都是洞察力的迭代。互联网背景的品牌创始人正在且仍会创造惊喜。” 遍地是机会的黄金窗口,第一批到达头部的玩家开始迎来新的焦虑。总有人问还会有下一个完美日记吗?每一个投资人都给出了肯定答案。 韩锐直言:“消费行业并非空白市场,很多赛道都有强大的巨头,在过度供给的大背景下,实际上没有哪一家消费公司有非存在不可的理由。”因此,他认为真正的制胜点是一个在vision、价值观和执行力上都突出的团队,投资人们需要找到那个能造时势的英雄。而周凌霏认为,头部公司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下一条增长曲线,或者突破下一个增长瓶颈,这将是消费品牌持续要回答的问题。 而真格基金戴雨森判断2021年或许会迎来洗牌之年,浑水摸鱼的消费创业公司可能会活不下去:“很多品类不够有锐度、市场空间不够大的品牌,即便在去年拿了很多融资,也有可能会慢慢发现做不大,然后逐渐倒下了。” 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将继续在2021年迎来品牌大迭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品牌会被淘汰。 在新与旧犬牙交错、相互渗透的这一年,投资人们看到老树发新芽的机会:新品牌在快速的铺线下、自建供应链;传统品牌也在飞快的学习电商、直播、社交媒体营.。比如在袁野看来,传统品牌的挑战并不在于新入局者,而是在于能否洞察出变化背后隐含的新变量。而帮助他们与新变量结合,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共同的机会。 关于新品牌,还有一些有趣观点: 王华东:所以有人会觉得新品牌的泡沫很大,主要是因为在拿传统公司去跟他们最对比。但这种对比往往并不成立,事实上有些新一代品牌已经是不同的物种了。 袁野:新模式就像新的dna,自然会得到更多地传播与复制,系统性把最初的创新变为未来的基础设施,而行业整体基础水平的提升将催生更多新物种。 顾旻曼:以供应链优势为基础,经历过互联网流量生态竞争的中国创业者们,去到海外可能是降维打击。参考国外疫情状况,小家电、家居这类家用消费品牌的出海或将在明年迎来爆发。 汪天凡:大部分品类创新的人性本质是,在成瘾性品类中做出了让消费者可以降低负罪感的创新,比如电子烟,水果茶,气泡水。中国消费者决策方式是中国品牌的基础,所谓是否有新的品牌机会,取决于决策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新场景带动的,新场景的背后是4p(产品,定价,营.,推广)的组合式创新。 3、在线教育:终极形态远未出现,寻找流量洼地是最新决胜点 2019年初,很多投资人曾对36氪预测k12、英语等普惠教育变量不大。而2020颠覆一切。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整整650亿热钱涌入了在线教育行业,头部公司不仅没进入精细化运营,反而开始疯狂烧钱和资本“内卷”——拿对手的钱,让对手无钱可拿;准备不足的玩家则只能勉强随大流陪跑,行业的强弱格局开始变得明朗。 云锋基金在2020年底投资了猿辅导,李娜认为,“过去一年在线教育行业最大的变化来自强制性的线上渗透,因为疫情,所有用户在极短时间内被拉到电脑前。”这是不可复制且必须争夺的用户红利,因此企业展开获客大战有合理性。 蒋科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资本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已经成为头部的教育公司的共识,因此“烧钱圈地在1-2年内会是确定的事情。” 烧钱总是令人焦灼的,尤其对已经经历过众多资本乱战的中国投资人来说。但李娜相信“大江大海出大鱼”:教育是个巨大且刚需的市场,在线化程度却落后于其他行业,“一定会出现千亿美金级别的公司”。 不过李娜也判断,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走到拥有绝对品牌优势的阶段,因此战局依然不是稳定的。 当头部玩家的用户规模达到200万量级,获新客、转化率、留存率都有可能决定下一阶段的战况。具体操作上,流量的来源有可能在明年产生变量。蒋科分析道,投放而来的流量固然最便捷高效,自有流量却高度可控、转化率高、获客成本低。在全渠道被狂轰滥炸一整年后,投放会继续持续进行,但寻找新的流量洼地也将是头部企业2021年的一个重要选择。 在教育行业,有一点尤为不同于其他行业,即“人”的重要性。周凌霏认为,这一点是投资人需要接受且敬畏的:“总是说互联网改造产业,但教育上我不敢这么说,应该是懂行业的人占主导,互联网去帮助他们。” 而技术主义者却期待这一点在未来被减轻。胡博予认为,猿辅导、作业帮等选手的阶段性胜出更多依靠运营而非产品,“四五成的年度留存率”证明用户仍未被充分满足。他对双师大班课这种似乎已被验证的模式仍持保留意见:“只是在这个空档期内,双师大班课是work的,终极形态的产品还远未出现。”在他看来,理想产品有可能大量依赖人机交互,数据和技术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样的产品边际成本将趋近于零,规模和品牌的自增强更显著,因此不存在差异化的机会,到那时会更加“赢家通吃”。
4、 企业服务:估值挑战上限,天花板也会突破上限 在原先就已愈演愈烈的to b大潮下,疫情倒逼的线上化无疑是催化剂,2020年的企业服务投资依然热度不减。 |